針對美國對台灣特定產品課徵32%關稅的衝擊,台灣需採取「短期應急」與「中長期轉型」並行的策略,以下為具體建議: 

一、短期應急措施
關稅成本分流

供應鏈重組:與美國進口商協調分攤關稅成本(如FOB改為CIF報價),或利用「三角貿易」透過第三國(如東南亞)轉口,但需注意原產地證明規則。

關稅豁免申請:針對不可替代性產品(如高階半導體材料),協助企業向美國貿易代表署(USTR)申請豁免,強調「美國國內無產能」的關鍵性。

出口市場分散

轉攻新興市場:鎖定東協、印度、中東等RCEP成員國,利用台商現有生產基地(如越南、印度)進行在地化出口,避開高關稅。

強化歐盟布局:利用台歐盟BIA(投資協定)談判契機,擴大機械、電子零組件對歐出口。

政府緊急支援

關稅補貼基金:設立專項基金,對受衝擊企業提供每季度部分關稅補貼(如首年補貼50%,逐年遞減)。

出口退稅加碼:提高受影響產品的退稅率(如現行5%提高至8%),並簡化申請流程。

二、中長期結構調整
供應鏈在地化與升級

「台灣+1」策略:推動台商在墨西哥、東歐等近美、近歐地區設廠,結合當地自貿協定優勢(如USMCA)。

智慧製造升級:補助企業導入AI檢測、自動化生產,降低人力成本(如工具機產業),提升產品單價以消化關稅。

關鍵技術自主化

材料與設備突破:針對課稅清單中的「卡脖子」項目(如半導體特殊氣體),啟動國家級研發計畫,聯合工研院與台積電等大廠攻關。

專利布局:補助企業在美國申請專利,透過技術壁壘鞏固不可替代性(如台灣的精密軸承技術)。

新興產業培育

電動車與儲能:利用台灣電池管理系統(BMS)優勢,整合鴻海MIH平台,搶攻美國IRA法案下的免稅商機(如本土採購條款)。

低碳轉型:發展碳捕捉、氫能等技術,符合美國「綠色關稅」趨勢,爭取CBAM(碳邊境稅)豁免。

三、政策工具配套
法規鬆綁:

放寬《產業創新條例》適用範圍,允許受衝擊產業加速折舊或抵減研發支出200%。

簡化外勞聘僱程序,緩解轉型過渡期的人力短缺(如紡織成衣業)。

情報戰支援:

設立「美國關稅預警平台」,即時分析USTR動向(如下次301調查可能品項),提供企業提前佈局建議。

四、產業別重點策略
受衝擊產業與關鍵行動

▲ 鋼鐵業 轉型高值化(如電動車用超薄鋼板),併購美國小型鋼廠規避關稅
▲ 塑化業 發展生質塑膠(如台塑與杜邦合作),符合美國生物優先計畫
▲ 工具機 結合日本控制器技術,推出「智慧模組」避開傳統整機課稅

總結
台灣需將關稅危機轉為「強制升級」契機,重點在:

■ 短期「保訂單」:透過成本分攤與市場轉移穩住營收。

■ 長期「換賽道」:跳脫低階代工,切入美國政策鼓勵的綠能、數位轉型領域。

(註:具體策略需配合實際課稅清單品項微調,建議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逐產業盤點。)

By Jeffrey 4/5/2025